乌克兰中国商人:无法割舍半生积蓄(乌克兰专家评价中国)

在清代历史上,我们一定不会忘记“广州十三行”这个独特的地方和它存在的意义。显赫一时的“十三行”,又称“公行”、“牙行”,属于清朝政府设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半官半商的对外贸易机构。

清朝入关后,实行的封闭海禁的国策,康熙帝尽管也尊崇祖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海禁政策,由此便给外国商人带来了生存空间。当时的清政府限制官府直接参与贸易,在地方招募了一批实力雄厚的行商与外国人做生意,而且还代理海关征收关税。此后的一百多年,广州十三行便应运而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第二次南巡之后回到京城,屁股没坐热便发下了一道著名的圣旨,他下令除了广州之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开放。这就是后人经常提起的“一口通商”政策。

乾隆此举无疑是闭关锁国的行为,正是因为乾隆帝在南巡期间看到江浙一带的海面上洋船如蚁,墙桅如林,而且这些洋船大多携带武器,这才引起了乾隆的警觉,他不想让不开化的蛮夷玷污中华帝国的文明,更不愿中国的其他港口成为第二个澳门,所以对洋人严加防范。

在乾隆的这道圣旨中,有一条很关键:官府不得与洋人直接交往,有关涉及外商的一切事宜交由广州十三行办理。如此一来,广州成为了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十三行也成为了唯一可以与洋人打交道的对外机构。

在此后近一百年中,十三行向清朝政府缴纳的关税,竟占到全国税收的40%,当然作为十三行的行商,自然也是富可敌国。那么十三行究竟富到了什么程度呢?

1822年时,十三行街着了一把大火,火势凶猛,蔓延数日,里面所存放的大量财物和现银四千万两被毁于一旦,大火过后,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十三行所在的街道中“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这种现象恐怕历朝历代都未曾见过,也真实地反应出了这些行商的富裕程度。

十三行中的这些行商大多是家道殷实的中国商人,他们自从成为政府的代言人之后,手中不但掌握着政府发给的行帖,管理着外商的一切经营活动,经手中外贸易买卖,向大清政府海关缴纳关税,而且他们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外国人和清政府之间传递公文。

由此可见,十三行不仅担任重要的商业任务,还负责某种政治职责。这种奇特的现象,都是因为清代一直奉行“人臣无外交”,即官员不得与外人直接交往的政策,作为老百姓更是不能跟外国人接触。然而,中外之间总是会有来往,于是十三行便成为了代言人。

作为一个不伦不类的机构,十三行的那些行商垄断了中外贸易。虽然他们在清代官员的面前唯唯诺诺,可是在洋人面前却趾高气扬、风光无限,好像他们代表着大清国,比钦差还钦差。一些初来乍到的洋人都误认为他们才是官。

说到底,这些行商的权力比官还要大,外商的货物必须经过他们的手才能做成买卖,外商居住的广州城,做买卖时不能轻易出城,一举一动都要受到他们的监督和管理,他们虽然不是官,但却是爷。

乌克兰中国商人:无法割舍半生积蓄(乌克兰专家评价中国)

居住在广州城中的洋商如同鱼肉,任行商们宰割。不仅如此,外国人还不许乘轿,不许擅自外出,不许在河内划船行乐,如此苛刻,哪里是对待从事正常贸易的商人,简直就是防贼。

到了1840年,英国人终于发动了鸦片战争,说到底这次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也不是为了抢占土地,而是为了争一口忍了一百多年的恶气,我们当然也可以这么认为,如果英国人当时能在大清享受正当的贸易权力,或许就不用动武了。

乌克兰中国商人:无法割舍半生积蓄(乌克兰专家评价中国)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loooy.com)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3日 03:00
下一篇 2022年11月3日 03: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