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日科技,追日的什么

人类不仅具备独立意识,更是太阳系中唯一能够创造文明的智慧生命,人造和其他一切自然的东西就此差别开来。人类的自主意识和自然的客观存在相依相存,却又截然不同,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似乎唯有艺术。其实,一切标签上写作“自然”的东西,都有人工的成分,而一切人工的东西也都源自于自然。然而,当人们相信这是“自然”的东西,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欣喜感,而当人们相信这是“人造”的东西,比如人造皮革、人造蜂蜜等,内心中就会生出一种嫌弃感。能化解这种相互矛盾的正反情绪的,唯有艺术,艺术在人造和自然之间造就了神奇的连接,让人造的东西从简单模仿自然,上升到超越自然,甚至美于自然。

照明设计也是可看作是延续着自然-人造-超越自然这一路径的过程,一开始,我们的先祖只是想模仿白天的阳光,到后来大量人工照明的粗滥应用让人忍不住想要“回归自然”,再到如今,越来越多的照明设计师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照明应用和自然模拟,而希望从照明方案中追求文化、情怀、宗教乃至更多的内在精神价值,从而将作品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从篝火到现代照明科技,从夸父追日的传说到蓝光LED获得诺贝尔奖,人类对光的认识和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紧密交织在一起,照明的发展,见证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揭示人类本性进化的无数条脉络中的重要一条。

人工文明促进文化发展

追日科技,追日的什么

由于早期人造光源(如火把、油灯、蜡烛)的匮乏,几千年来建筑物的设计都趋向于利用自然光,我们能从这些历史建筑外立面的设计,窗户和房间的格局安排中了解到当时的一些照明设计思路。比如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大块的平面玻璃,导致中国古典建筑的门、窗都雕镂成空,一方面增加了美观,另一方面增加了室内光线的进入量,同时提供了一定的眩光保护,窗户纸的使用则提供了较好的遮阳系统及保温设施。在西方,玻璃的应用较早,但也需要将玻璃涂成不同颜色来防止眩光。当前,人工照明给了我们实现照明方式的诸多可能,但并不能改变建筑必须首先基于日光来进行构建的事实,同时环保节能的诉求也需要照明设计师考虑日光的充分利用。

追日科技,追日的什么

人类已用人工照明征服了夜晚,人工照明创造了和白天不一样的差异化的夜间美景,这就为设计师们创造了一种可能,就是用人工照明对建筑进行不同的诠释,这些诠释就为文化和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潜力,让城市区域的夜景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这点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尤为明显,比如拉斯维加斯,香港,东京的一些区域之所有不可阻挡的魅力,主要归功于这些城市区域的美妙夜景。通常,设计师会运用遵循自然界中的照明规律来设计人工照明,因为这样显得更加普遍和令人愉悦。其他的一些不同于自然照明规律的人工照明方式则比较特殊,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比如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光的颜色(见“冷和暖”一章)根据一天的时间变化和活动的转变,我们认为白光是自然的,而彩色光通常被认为是人工的。自然光可以是直射也可以是漫射的,而直射光源的混合便会立马被认为是人工的。

光的方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对空间物体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天顶的光线所产生的阴影的影响。人工和自然的界定规律同样适应于显色性,自然光就是典范,我们把光谱连续的光源的显色性认为是自然的、完美的,比如白炽灯。不连续光谱的光源都被认为是人工的。必须始终记住人类的感知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为什么面对一个明显是人工照明的环境,一些显得非常自然的照明设计,总能吸引我们的注意,比如从上照射树木正如是月光在照射一样。

人工照明的自然化

要演员或者模型非常自然真实,这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同样,通过使用或者模仿自然光,照明设计也不是可以轻易获得完全自然的照明印象的。当然,自然光本身也存在不足。比如它可能导致很夸张的对比,并包含了人们不需要的波长比如紫外线和红外线。紫外线不仅能晒黑我们的皮肤,而且能损害材料,比如图片,纺织物等等。红外线的主要问题是损害物质,引起建筑物发热,这些都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对人类感觉起决定性作用的贡献是进入室内的日光。而另一方面,户外区域可接受的亮度是非常高的,而这种高亮度的光线如果存在于建筑室内时则会成为强烈的眩光,特别是对于办公室内的人群来说,感受尤甚。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loooy.com)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6日 06:18
下一篇 2022年7月6日 07: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