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张灵甫突然被炒作:谁能想到,总源头竟是已去世50年的陈诚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张灵甫何许人也?国民党74师师长、南京卫戍司令,黄埔军校四期生,参加过北伐战争、南京保卫战等重要战役,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民族作出过一定贡献。

但他执迷不悟,跟随蒋介石集团倒行逆施,与人民为敌,多次进攻解放区,屠杀解放区军民,被解放军击毙于孟良崮战役中。

张灵甫

就是这样一位在众多国军将领中不是那么拿得出手、排得上号的师长,近年来,在网络上却大兴起一股吹捧之风,将其吹得闻名遐迩、家喻户晓,俨然一副民国第一抗日名将的架势。

然而真相到底如何?传言所说的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抗日名将?

连蒋介石都从未说过,张灵甫是抗日英雄。甚至其遗孀、第三任妻子王玉龄到了台湾,蒋介石都完全没有抚恤助济的意思,态度极为冷漠。

再者,国民政府有对抗战有较大战功的将领,会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并提请美国政府授予自由勋章,而张灵甫身前身后都未被授予过这两种勋章。

在国民党军队内部,高层将领也并不认为张灵甫的抗日战功能成为国民党中的前列。

1974年香港《春秋》第406期,发表了台湾当局撰写的《汤恩伯与苏北之战》,文中说:

“苏北之战的最高峰,是淮阴地区被国军攻克……就因为这一战,原先籍籍无名的张灵甫一变而为国军中的英雄人物。”

由此可见,在国民党军政要员们的眼里,张灵甫所谓的那点“抗战功绩”在将星云集的国民党军队里根本排不上号,是靠对解放区作战的“功绩”而成为“英雄”的。

还有一种说法:

“张灵甫抗战有功不假,可真要说起贡献来,他是远远够不上十大名将的,别说十大了,五十大都进不了。”

原因是他参加的那些鏖战,多数时候只是作为中下层军官。

他直到1939年才被提拔为副师长,几乎没有真正独当一面、总指挥过任何大型会战!

并且他参加的这大大小小20余次会战所谓的功绩,在当年就是被国民党当局灌水吹出来的。

张古山之战,不知从哪来的说法是王耀武委托张灵甫代指挥,说张灵甫在此次战斗中化身单兵王,亲领敢死队突袭,重伤不下火线。

事实上代指挥张古山战役的是阵亡了的于清祥和重伤了的唐生海;

其中著名的上高会战,张灵甫代廖龄奇指挥58师大捷,其实那次战役张灵甫所在的58师是74军三个师中表现最拉垮的一个,还丢了白茅山1567高地。

战后51师、26师、57师均获嘉奖,只有58师只字未被提及;

长沙会战,他指挥的58师临阵脱逃,溃退至祁阳;

湘西会战,张灵甫在重庆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学习。说是学习,却是整日旷课,忙着买宅子,包戏子,花天酒地。

彼时58师由蔡仁杰少将指挥,有什么战绩也与张无关了。

可见吹捧张灵甫有多大的抗战功绩是站不住脚的。

张灵甫匹夫之勇是有的,也因为抗日多次负伤落下残疾。但至始至终他并未表现出多么高屋建瓴的格局和军事才能,也没有真正出色、真正拿得出手的经典转折性战役。

对抗战全局来说无足轻重,不如真正的抗日名将们多矣。

比起抗日战争,张灵甫真正的“成名作”——解放战争又是怎样的呢?

战功?

1946年,张灵甫带国民度74师进攻山东解放区。

在沂州道皇协军司令、大汉奸王洪九的助纣为虐下,张灵甫部杀害山东解放区人民群众16250人,抓壮丁12万余人,抓劳工900余万人次。烧毁房屋3300余间。

而张灵甫会突然在解放区内推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正是因为他聘请了当年屠杀中国抗日军民的原侵华日军军官佐加滕等之和松下一冠二人作军事顾问,从侵华日军处学来的对付中国人的手段。

作为一名中国军人,与日本侵略者合作,屠杀中国同胞,也是荒唐至极。“抗日名将”更从何谈起?

这或许也是他被俘后,奉行“优待俘虏”政策的解放军战士都会对其难以忍受的原因吧。

说来也是讽刺,张灵甫一生没指挥过任何改变战局的经典战役,但造成他死亡的孟良崮战役却成为解放战争山东战场的一个转折点。

说起孟良崮战役张灵甫失败的根源,历来都有好几种说法甚嚣尘上:一是残兵论,二是地理论,三是倾轧论,四是水平论。

  • 残兵论是指张灵甫的74师在与解放军的多次拉锯战中,死伤惨重,元气大伤,已是外强中干的强弩之末。
  • 地理论是指由孟良崮山路崎岖难行,重炮、装甲车和汽车都无法上山,74师赖以生存的火力压制自此哑火,又因为缺水,更不是素质精良的解放军的对手。
  • 倾轧论是指国民党军队内部有着无法调和的内部矛盾,各高级将领因为抢夺抗战功劳、权势钱财互相不服已经很久了。

尤其是负责增援74师的83师师长李天霞,被张灵甫抢功作践多次,竟能在不远处眼睁睁坐看74师被全歼。(只有不是李嫡系的57团团长罗文浪增援,与张灵甫部一起团灭了)

水平论是指张灵甫作战水平不行,军事素养不够,可称得上骁将,却不能被称为智将。

他战术陈旧、打法古板,只能正面刚,却毫无创意,没有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手段。

这也是为什么他虽在抗日战争中也打了一些胜仗,却依然在国军将领中声名不显。

他那几招“疯狗打法”,忽悠忽悠老蒋还行,在胡宗南、汤恩伯等一众草包的衬托下令老蒋眼前一亮,赞一句“将才”。

粟裕

但比起他的对手、军事指挥天才粟裕大将,他那点水平着实不够看。

当粟裕大将指挥穿插部队1纵和8纵的数万解放军向74师左右翼穿插时,张灵甫居然没发现,可见他多么没有军事敏锐度。

被粟裕大将包了饺子后,居然以“长蛇阵”突围——要知道,军事分析领域明代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中,就是这个阵型让明军50万军队送了人头,造成明朝武将就此断层。

最愚蠢的是他的“中心开花”,孟良崮狭窄的作战空间中,密密匝匝挤了一个师,极大地增加了伤亡比例。

孟良崮

山东解放区的老百姓对其恨之入骨,把他的战败身亡称为天谴。

原因是他的战败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孟良崮上缺水,官兵没有饮用水,重型水冷机枪无法使用,战力大减。

而他战败后没一会儿,孟良崮上就大雨倾盆了。

以上这些足以证明其作战能力远没有传言中的那么神武,而其个人品格方面,又与传闻有多大差距呢?

真正的他?

根据史料,张灵甫系陕西省长安县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肄业)和黄埔军校(四期生),结过三次婚。

从因为无力负担北大学费而退学可看出,他出身不算太高,充其量算是略有些败落的地主乡绅门第。

我们再来看看张灵甫的升迁之路。

黄埔军校毕业后六年便从一个小排长升任第一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不用再在基层一线充炮灰了。

抗战爆发后,短短两年就从团长升迁为副师长,从普通中层军官摇身一变成为高层将领。

抗战后更是踩着李天霞、余程万、邱维达等多少扛着货真价实抗日功绩的将领的脑袋爬上了军长、司令之位,连国民党内部出了名升迁开挂的陈诚、胡宗南都不得不直呼内行。

升迁快,不仅是因为他擅长的硬仗作风对了蒋介石的路子,也跟他为人精明圆滑,善钻营,善交际有关。

近些年在网络上经常听一些人吹捧他“老蒋的爱将,有老蒋撑腰,恃宠而骄,目下无尘,狂傲不羁,霸拽酷炫,所以被同僚嫉妒陷害英年早逝”。

这话听听就算了。要说老蒋的心肝,蒋介石连国民度军队里赫赫有名的胡宗南、何应钦、黄伯韬、陈诚、顾祝同、杜聿明……都宠不过来,什么时候轮到一个师长承宠?

至于因为性格骄狂跟同僚处不好关系吃亏,这话形容张灵甫的搭档李天霞还差不多。

李天霞是抗日功劳显著,是侵华日军眼里少有的硬骨头。

淞沪会战失利后,李天霞死守京沪铁路断后,与日军血战三天三夜为友军争取了撤退时间。

淳化镇之战,他在阵地快失守的情况下,带队与日军白刃战,多次收复失地,与日军兵员以重创。

当初的74军能有抗日铁军的称号,李天霞才是头功,非张灵甫那点稀疏寻常的战功可比。

但老上级王耀武军长因为不喜欢李天霞狂妄骄横的性格,在抗日功绩差距这么明显的情况下,扶着张灵甫踩着李天霞上位,谁性格讨人喜欢就无需明言了。

王耀武将军

事实上,张灵甫是个相当知情识趣、进退得宜的人,与国民党内部高级将领及所有能决定他升迁命运的上级关系都十分亲密。

他长相俊美,高大英挺,作为武将,善丹青文章,善吟风弄月,善吃喝玩乐,善交际应酬,这样的人先天就能博人好感,而在适时透露出适当的风骨和傲气就更是加分项了。

在民国当时,张灵甫出众的美貌和狂傲的性格特色就已经很“红”了,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很会运营自己的人,若生在今日,分分钟当上个明星网红不是梦。

张灵甫善于逢迎上级,那他对下属又怎么样呢?

他所谓的擅长硬仗,大白话就是为了自己的战功舍得让麾下兵卒去送死,去当炮灰。

万家岭战役,他的58师被打得只剩500人;长沙会战,58师被打得溃退为散沙,几乎没了编制。

如果说在抗战中的牺牲是中下层官兵们为了民族大义心甘情愿舍身取义,那进攻解放区,跟解放军在两淮、涟水战役中硬拼硬怼所造成的巨大战损又有什么意义?

说到底就是自私冷血,为了自己升官发财的私欲,视底层官兵百姓的命如草芥如蝼蚁罢了。

再说说他的私德。提到张灵甫这个人,就不可能避得开他那桩满城风雨的杀妻案。

1935年冬,张灵甫带第二任妻子吴海兰回老家探亲,途径西安借住在堂哥家中时毫无预兆将吴海兰枪杀。

关于杀妻真相,坊间流传是张灵甫听了同事玩笑话,以为吴海兰偷人愤然报复。

但张灵甫的侄女和第三任妻子却证实,张灵甫曾含糊说过吴海兰偷拿了他重要文件,他怀疑妻子偷文件拿给了共产党。

吴海兰

如今看来,无论吴海兰是真的通共偷文件也好,还是真的给他送了顶帽子也好,常言道:“拿贼拿赃,捉奸捉双”,不能够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不审而诛。

夫妻一场,为了自己的仕途、自己的升官发财路,可以毫不留情清除自己同床共枕的爱人,这样的冷酷凉薄心性让人心寒。

即使妻子真的“通共”,也有很多办法可以把她送走或隔断她与外界的联系,没必要做得这么绝直接要了她的命。

说到底还是怕这一段早晚被人翻出来影响自己前途,及早斩草除根罢了。

从以上论述可看出,张灵甫此人,应当多层面多角度看待。抗战期间,他与日寇血战,在抗日战争中作出过一定贡献,对得起自己中国军人的身份。

但他进攻屠杀解放区军民的累累血债和罪恶也绝不能被历史虚无主义者美化掉。除此以外,他也是当时腐朽堕落昏庸黑暗的国民政府官场的一个缩影。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孙立群曾评价民国:

“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民族危亡,倾覆就在旦夕。在内,老百姓生活得非常苦,面对方方面面的威胁和压力,苛捐杂税,天灾人祸绵延不绝。在外,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常低,屡受欺凌。”

民国时期的广州

一些有良知的国军将领不忍面对人民的苦难,有的选择起义投奔光明,有的选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而张灵甫面对这样一摊烂泥似的国民政府,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贪腐成风,卖官卖爵,走私贿赂,贩卖军火,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他选择的是融入,是乐在其中,跟绝大多数醉生梦死的国民党将领没什么区别。

那为什么他会被从扎堆的国民党将领中单拎出来造神,作为“战神”“抗日名将”“民族英雄”炒作呢?事实上,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历史原因。历史原因又分为蒋介石的隐痛和将领们的私心两个方面。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山东战场的转折点,老蒋气得发疯但又不愿发泄出来无形中承认这场战役的影响力给共产党扬名,把自己憋成内伤。

将领们一方面是把到了老蒋的脉,另一方面又怕老蒋会无差别迁怒扫射,殃及他们这群池鱼,亦采用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避重就轻对外界虚构和美化了这场战役的不少情况。

其中陈诚便是这些想要掩盖真相的主力。原因就在于,归根结底孟良崮战役的失败,和他个人错误的战略指导有着避不开的联系。

当初孟良崮战场上,坐镇徐州指挥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时任陆军总司令的顾祝同,还有一个便是陈诚。

陈诚

蒋介石此番布置本意是想要有个双重保险,此战必胜。可一山不容二虎,在对战中有两个将领其实是大忌。

当初在是否攻打坦埠这件事上,顾和张灵甫都是站不打的立场,可陈与顾祝同有嫌隙,两个人谁也不服谁,自然是不愿意让局面由顾祝同一手掌控。

况且在他看来,攻打坦埠尚有退路,也不是不能一试。于是在他的命令下,张率兵进入了包围圈。

此战失败后,蒋介石脸上无光,大发雷霆。为了维护国民党的形象,他有意将此战带来的后果弱化,于是极力控制孟良崮战败的舆论。

于是,陈诚坐享其成,乐意的很。他们将一次重大转折点的战役轻描淡写洗白为偶然失利的小战役,将张灵甫包装成李广一样只是缺点运气的“失意英雄”。

“自戕成仁”何其壮美!为现当代历史虚无主义者们的翻案风埋下了祸根。

再来说当今原因。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很多人别有用心地打着“告别革命”“重新评价”“还原真相”的旗号,采取各种手段歪曲丑化诋毁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渗透手段愈发隐蔽,利用的媒介亦愈发多元。

像张灵甫这样的将领,在生前虽然不显,死后却身价百倍,成了历史虚无主义者们的一杆好枪。

为什么呢?很重要一点是因为他长得美啊!

把张灵甫这样的美人师长包装包装,再把历史涂脂抹粉重新包装后运营推广出来。

大多人会感怀其“当代兰陵王”之悲壮,沉浸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的悲剧美学情怀中;历史虚无主义者们也达到自己隐秘不宣的目的。

其实,说起国军中的抗日名将、抗日民族英雄,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如黄显声将军、傅作义将军、谢晋元将军、王耀武将军、张自忠将军等等,而共产党也从没有刻意压制不宣传他们的功绩。

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拿张灵甫说事,关键原因在于他的人设是进攻解放军“自戕成仁”的“模范军人”,又是被解放军击毙的。说他是大好人,是“抗日名将”,明显是故意误导,欺骗不明真相的下一代。

当前网络信息错综复杂,思想多元化的现状也为一些敌对势力搞舆论战和思想文化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特别是好些“逢共必反”的不明人士一直躲藏在互联网的阴暗处窥视,一捕捉到机会就跳出来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颂扬被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打倒的反面人物。

其醉翁之意不在追求历史的真相,仅仅是为了搞政治斗争,妄想能通过意识形态的洗脑和渗透,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

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警惕这类人的无孔不入。

对于张灵甫和他的“功绩”之说,各位读者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loooy.com)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2日 18:27
下一篇 2022年11月12日 18: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