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秘关注 – 银行理财大范围下跌,你手里的产品还安好嘛?

今年理财,太难了!

股市的波动,让很多居民转而选择买入银行理财产品

然而,最近银行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净值,也出现了幅度不小的回撤,从而引起投资者大范围的讨论。

今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保本型理财产品已全面退出市场,银行理财进入一个全新的净值化时代。

按理说,这个规定已经被市场消化了很久,为啥每次下跌还是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受伤的银行理财

早在今年3月份,理财产品就出现过破净的情况。时隔没多久又“卷土重来”,而且这次涉及范围更大,实在让人感到郁闷。

根据Wind统计数据,目前来看,在34364只理财产品里,有10954款产品在最新净值公布日期的最近一周的回报为负,占比达到31.88%。

除了涉及范围更广以外,某些产品的跌幅让人惊叹:买个银行R2(中低风险)产品,也玩出了股票的心跳。

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据多家媒体报道,某银行R2的一款产品,近一周收益率为-28%左右。

另外,某银行一款短债类理财产品,因遭遇巨额赎回而触碰巨额赎回上限,一度暂停赎回。不过,该产品已于当天恢复赎回功能。

种种例子都让人感觉,情况非常不妙。更何况在投资领域,情绪的传导本身就是迅速且无理性的。恐慌情绪蔓延的时候,谁还能保持淡定呢?

然而,市场情况真的有那么恐怖嘛?我们不妨先来看看。

首先,理财产品大规模净值回撤是一个事实。

除了前文提到的统计数据外,以万得中长期纯债基金指数为例,近一周下跌0.46%左右。这个跌幅对于股票基金自然是小波动,但纯债基金一年的收益也就4%左右,这个跌幅确实比较突出。

根据Wind 统计,盘点了一些偏债混合型理财近一个月的收益情况,在870只产品中,165只产品回报出现下滑。

而关于某款理财产品一周跌了28%的消息,截图中显示的是涨跌幅,多数情况下表示的是年化收益率,而非一周的涨跌幅。

比如,一般而言,银行都会标出区间涨跌幅和年化收益率。

来源:某理财产品

经常去银行买理财产品的朋友应该熟悉,宣传页上会标注:收益率为3%,期限为91天的某款理财。这里的3%指的是年化收益率,而非91天的持有利率。

针对银行理财是否存在大面积挤兑情况,笔者也询问了一些在银行工作的理财经理,各种情况都有。

有客户经理表示,大部分产品都有回撤的情况,客户询问的也比较多,但也没新闻里说的那么夸张。前期已成立的产品有回撤,而刚成立的产品,可能会有浮亏现象。

债券,闪了一下腰

导致本次理财产品回撤的元凶,是由债券价格大跌引起的。

为啥银行理财与债券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因为银行理财资金的大部分流向(尤其是固收、债券理财产品),用于购买债券类资产。

一个直观的数据,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理财资金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21.58万亿、2.27万亿、1.02万亿,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67.84%、7.14%、3.21%。

一般而言,固收类理财多为债券打底,占比基本都在80%以上。

来源:某理财说明书

对于普通人来说,债券的运行机制比较复杂,基本都是机构在玩儿。并且,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投资债券似乎可以享受“稳稳的幸福”。

然而,作为一种大类资产,债券也像股票那样,可以在特定的交易所进行公开交易。

一般而言,投资债券的赚钱途径有两种:票面利息、价格波动差。前者是长期向上的,后者随着市场利率水平的波动而波动。

约翰‧邓普顿曾表示,如果你完全不懂债券,至少要记住一点——利率上涨,价格下跌;利率下跌,价格上涨。这次理财净值下滑的直接原因在于:利率上涨造成其价格大跌。

利率代表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实际上背后反映的是,市场对于资金供需关系的变化。

近期利率上涨说明,大家对钱的需求变多了。综合市场机构的观点,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宏观经济以及流动性预期的整体改变。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表示,此前债券市场透支了经济衰退和经济下行的预期。不过,最近一系列比较积极的政策出台,使得整个市场对于未来的经济预期逐步改善,修复市场风险偏好也在提升。

在流动性方面,此前市场一直在押注央行会继续降息降准,但是近期央行操作非常稳健,导致市场对于降息降准的预期落空。

而且笔者认为关键的一点是,一般年底前全市场有大量存单到期,银行存单一级发行不断提价,但市场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二级价格和短债收益率。

以能够反映银行缺钱与否的Shibor利率来看,近来短期利率出现持续上涨。

早在本周一,债券市场创下6年来最大单日跌幅后,到了16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仍然上行,收益率已经上行至2.858%。

敏感的机构很快嗅到一丝不对劲,纷纷开启了赎回。

国元证券的固收分析师指出,目前银行理财等广义基金赎回的情况有所显现,冲击主要集中在短债和信用债市场。

从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来看,近半周市场的主要净卖出机构仍是券商、基金等非银机构,银行理财仓位变化不大,银行自营基本以净买入为主,说明市场目前尚处于活跃机构“交易预期”、货基减仓短债的阶段。

当下,机构普遍观望央行会否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缓解市场的短期流动性压力。

瑞银证券策略分析师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短期内可能缺乏能够令市场风险偏好回落的因素,如果央行能对流动性进行调节,这或有助于抑制收益率进一步上升,预计短期内收益率可能高位波动。

结语

今年,在全球加息导致的流动性收紧,以及其他多重因素影响下,大类资产的表现都不怎么尽如人意。

尽管资管新规打破银行理财“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持续下降,最低降至2.76%,相比国有四大行最新1年期定存1.65%的利率来说,还是有优势的。

不过,由于本身风险偏好的下降,利率下行也挡不住居民的存款热情。

据专家统计,截至2022上半年,居民储蓄率达36%,较年初提升5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利率降低的趋势下,住户存款总量高增,2022年8月住户存款较年初增加10万亿,是去年同期的2.3倍。

此外,存款定期化明显,定期存款占存款比重高达68.9%,为历史最高水平;储蓄倾向处于高位,近六成居民倾向更多存款。定期存款占比明显高于活期。

事实上,资管新规以来,市场对于银行应该大力提升投顾能力的声音一直不减。而居民对于银行理财的向往,依然希望能像之前那样“保本保息”。

对于银行来说,当前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投资水平。在面临市场波动时,自己能否采用得当的方式,也是一种考验。比如,万一引起大面积赎回潮,最好提前想好应对措施。

对于居民来讲,既然银行理财刚兑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我们最好不要抱有太多的期待,管理好自己的预期。

实在不行,也别硬扛,买点存款,虽然利息低,但也实在!

【重要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loooy.com)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20日 09:12
下一篇 2022年11月20日 09: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