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哈利波特》电影里面那种魔法照片的感觉?”2014年的秋天,当笔者打开微信朋友圈,如往常般无聊地向下拨扫着屏幕时,好友状态栏里的一行文字赫然于眼前。照片动起来了——这是多么令人欣喜,又让那些沉迷于魔法幻想中成长的孩子们感慨岁月时光!实际上,在百年电影业早已繁荣的当下,动态影像根本不算稀奇。但是当亿万中国移动端网民习惯性地以文字和照片来作为社交工具,微信小视频的出现以一种立体的语言方式,丰富了“每一位”使用者在通用的公众平台上发声表达的维度。
更迭不断的动图时代
美国视频服务平台Vine由Twitter于2012年创立,用户可通过此服务录制6秒的短视频并上传网络,2016年Vine的视频上传服务关闭。图片来源:vine.co
不过三五年间,当艺术界、学术界还在讨论着人们已经从文字时代走入了图像时代时,疯狂发展的社交媒体技术迭代,如此野蛮地把每一个人刹那间抛入不断更新的动图时代。
2016年12月,6.5.1版本的微信将原本持续6秒的“小视频”更替为可从手机本地相册中截取10秒的“短视频”,画面质量也变得更加清晰。
据人民网刊发的《自媒体短视频版权化的探索》一文介绍,中国的短视频发展可简要概述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1年至2014年的“原生阶段”,这个阶段是以秒拍、快手、美拍和微视等短视频平台为标志。短视频在这一时期萌动而生,却未获得足够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第二阶段是2014年到2016年被笔者称为“短视频元年阶段”,时间划分以秒拍和今日头条视频的迅速崛起为标志。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这一时期头条的内容发布呈现出短视频化特色。与此同时,微博短视频也成为主体,超过同平台的文字信息与图片信息。由于小视频的出现,微博在经历了微信冲击下的漫长平台期后,再次焕发生机。第三阶段为2016年至今,被称之为“短视频的春天”。其标志事件即为前文提到的微信短视频的版本升级。这一事件,证明中国占据用户最长时间(90分钟以上)的微信平台允许使用者跨媒介地发送其他视频编辑软件制作的专属视频。同年9月,占据用户时长第二位(76分钟)的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在民生美术馆“头条号创作者大会”上宣布将于次年拿出10亿元人民币支持短视频创作者。包括腾讯在内,各大平台已着重将短视频作为激活用户和占据时长的重要策略之一。
大平台的频繁动作,特别是今日头条的公开声明将短视频的价值推向两个方向的讨论。在软硬件技术升级的大背景下,其一是短视频行业在投资环境中的商业价值;其二是短视频个体内容创作的艺术创意价值。事实上,短视频三个阶段的发展并非一片叫好声。尤其对于其市场价值,怀疑和争论频繁出现。科技专栏作者@蚂蚁虫 在其撰写的《2017年短视频,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一文中犀利指出:“社交应用用户沟通联系的最佳媒介方式是文字,其次是语音,再然后才是视频。”在其看来,短视频更适合活跃在内容平台,在社交平台上必将会落入短视频鼻祖Vine相同的悲惨结局,即由于其母公司Twitter的放弃,经历4年的挣扎,Vine从互联网独角兽沦落至关停和转卖的境地。他进一步举例“在国内,当时微视、美拍、秒拍、拍酷、玩拍、微拍、GIF快手等一长串的名单中,如今很多已经默默无闻,仿佛从来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一样。”美国科技新闻报《The Verge》也爆出不少Youtube短视频网红博主,如PewDiePie和Casey Neistat等由于内容更新频次等压力原因纷纷退出短视频制作领域。
从“内容视听说明书”到优质内容的有效传播
所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博弈中,短视频还是迎来了认可与春天。在信息碎片化高速推进的必然趋势下,内容的高效且直观的传递成为现代媒体竞相追求的目标。经过不到三年的适应期,网络受众已从传统的图文模式中挣脱出来,开始适应短视频以“内容视听说明书”的方式传播信息。北京青年报的评论文章《短视频“真风口”还是“炒冷饭”?》提到:“短视频和传统的图文内容相比,其直观的表现形式、多样的内容和极高的互动感带来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作者随后提供一组数据,“截止到2016年3月,中国短视频市场活跃用户规模为3119万人,相比于2014年短视频出现的时候,增长了66.6%。”伴随着互联网用户碎片化趋势的不断发酵和短视频社交用户迅猛增长的态势,以及人们对于新媒体内容消费习惯的愈加深化,短视频行业的市场潜力被不断挖掘。短视频“短平快”的传播特点,亦容易形成二次、甚至多次传播,从而易于与传统媒体公众平台产生有机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各短视频平台合拢于Facebook与Youtube两大主流平台。2014年,火遍全球的冰桶挑战时间中,中国大陆地区秒拍亦与微博合作,中国短视频在公众媒体的催化下与世界同步奉献了一场现象级事件。
网络短视频系列《Papi酱的周一放送》之《客户爸爸》。图片来源:优酷papi酱频道
由此可见,短视频商业发展过程中备受的质疑与其最终寻得的商业突破口都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即优质内容的有效传播。短视频的商业价值本质上与其内容质量紧密相连。而这又将其牵连到短视频无形的艺术价值如何界定的问题上来。在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虚拟平台之时,其疲于吸引受众和增加用户黏性的行为往往背离了内容创业的核心本质。准确地说,内容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内容的质量”,市场对于内容的挑选是非常苛刻的。而这种对于内容和创意的严苛选择,最明显的类比就是艺术市场(画廊、拍卖行等)对于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严格选拔。因此在电商与广告的价值外,短视频作者的知识产权(IP)才能为其附加出更加广泛的利益。经过时间的洗礼,类似刘新征、马昌博等传统媒体人以正规军的姿态,利用其原本对于媒体的专业知识华丽转身投身于短视频行业。据新榜创始人徐达内计算,“在媒体机构有从业经验者转到短视频的人数占这一批创业者中的30%以上。”而类似Papi酱的迅速崛起,看似是草根的异军突起。事实上,当了解到她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之前已创作多个作品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有效内容的制作并非平地起高楼。在国外,也出现相似的情景。社交平台Instagram上,一个名为LAZY MOM(懒妈妈)的账号以色彩明快、脑洞大开的食物定格动画积累了大批粉丝。LAZY MOM以生活化、诙谐的短视频作品消解了疏离感,往往会让手机另一端的看客觉得视频的上传者是一位幽默可爱的家庭主妇。然而实际上两位年轻的主创之前都有过编辑艺术杂志的经历,其中一位更是受过专业艺术科班教育。
艺术家组合LAZY MOM的视频作品《Carpe Diem》。图片来源:LAZY MOM
如此看来,短视频似乎在资本的催促下走向越来越专业化的道路:无论是一条、二更的清新优雅,还是Papi酱的顽皮乖张,又或是意外的趣味点评,融资成功标志着对新型专业的视听艺术形式的认可。但是,短视频作为媒体传播方式进一步公众化后的新兴产物,它具有超越商业功能的社会效应。用数据网站What Is的解释,“其实是一个民主化的竞技场”。不同于电视、报纸、商业网站等主流媒体,短视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由此短视频创作者可以制作他们想要表达的任何具有争议性或阳春白雪的内容。短视频是为每一个使用者提供一个发出声音的机会。由此推论,其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其实远超商业价值,影响也更为深远。BBC新闻作家乔·瑞斯特(Jo Wrist)在其撰写的《The Year of the Digital Citizen(数字公民时代)》一文中指出:(在当下的时代,短视频的作用体现了)新闻的自然变化属性,即声音、资源和选择的多元化……让每一个人加入到地区和全球的对话中来。这种全民的普遍关注和参与促发了“草根艺术性”成为可能,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追逐。比如近期,一段15秒的自拍在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视频的主人公乔纳斯·布里吉斯(Jonas Bridges)在病危的祖父床前,伴随着著名歌手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的歌曲《Let Me Love You》表演了一场对口型秀。在针对这一视频铺天盖地的指责中,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声音。《Renaissance art on the internet(网络上的文艺复兴艺术)》一文中,作者以利亚·伯拉罕(Elijah Abraham)将男孩布里吉斯比作文艺复兴大师卡拉瓦乔笔下名作《基督下葬》中的革罗巴的玛利亚,其戏剧化的动作和表情成为整个画面艺术表现力的精髓。正如小说家威廉姆·福克(William Faulker)所说:“生命即运动,野心、权利、喜悦等促使我们行动的因素都由此而来。艺术家的目的便是以人工方式捕捉这种动态,让生命在画面中留存。”因此,虽然是一个来自普通青年制作的短视频,然而其中的画面构成和人物戏剧冲突,同样可以与著名画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芸芸网络看客在惊诧和不安中加入到关于生命、伦理、宗教话题的论战,衍生为一场更加盛大而严肃的艺术大讨论。
以大众制造和观看为核心的摄影生态
于是,当资本、艺术、专业人才和业余玩家纷纷入场,短视频领域成为在不安分的多介质状态下的又一场百家争鸣、群雄争霸的竞技场。这背后的重要推手便是技术的发展与搅动。确切而言,短视频是动态影像(Moving Image)在当今历史阶段科技的又一次飞跃性发展成果。动态影像作为人类“造像”(Image-making)历史进程其中的一个子集,其今天正在发生的,也即前文中论述的诸多现象和议题,事实上可以与同属于人类“造像”史中的另一个子集——“摄影术”相类比。
“livelovebeirut”Instagram账号截图。图片来源:Instagram
摄影术诞生之初是一种捕捉光影的技术手段。一方面,其“造像”的功能让它走入了艺术界的视野,并在与其他艺术媒介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渐成为艺术家表达理念与思考的出口;另一方面,其快速抓取图像的能力自上世纪初便饱受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青睐,令其成为塑造公司形象、促进产品推广的商业营销工具。当今,随着带有摄影功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例),人们进入这一领域的门槛也逐渐降低,而全球化、云端化的展示平台(各种应用软件)也开创了以大众制造和观看为核心的摄影生态。在这一生态环境中,摄影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产物之一,其三大重要特征——艺术载体、商业营销手段、公共发声器——也在各自深入发展的同时呈现出一种弥合的态势。例如,黎巴嫩的非盈利机构Live Love (Beirut)始于社交平台Instagram上的一场摄影展览,公众号“livelovebeirut”的创建者最初利用该平台的关键词搜索功能,收集表现黎巴嫩自然人文景观的优秀摄影图片,并对这些图片进行二次发布。这种公众参与的可能性让“livelovebeirut”在近五年内积累了超过27万追随者,他们其中有45%来自黎巴嫩之外的其他国家。雄厚的粉丝基础让这场虚拟艺术展览发展为黎巴嫩国家旅游局官方合作的宣传界面、多个品牌线上广告战役的阵地,以及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公益众筹平台。在大众化的摄影生态下,信息技术对资源的重新分配、整合和积累对艺术内容向商业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转化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由此我们也可以对短视频在艺术、商业和公共价值间的互动关系做出联想性的解释。
回归艺术史,摄影术对绘画命运的改写也引发了学界对摄影在数码影像时代下处境的反思。摄影术诞生之初冲击了绘画在纪实方面的“霸权”,也拓展了视觉艺术的维度。一部分艺术家从对现实的模仿中走出来,转向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探索。如桑塔格所说:“摄影解放了绘画,使之能够从事其伟大的现代主义使命——抽象化分离。”而随后也有一部分艺术家,走向比摄影更加精致的超写实,挑战了人们肉眼对事物的观察。而现在,也许正像史蒂芬·梅斯在《Time》发文所感慨的那样,“是时候停止对摄影的讨论了”,因为当这场曾经的光影游戏在数码设备中被转化为RAW、JPG或TIF等格式时,它的青春期也终结了。我们对摄影作品的观看很有可能从二维的视觉感知,转换为对数据、信息的感知与利用。在视觉表象背后,数码影像收集到的数据将与GPS定位、虚拟现实、深度学习等领域结合,为其提供必要的素材。可见,技术的革新将会带来艺术行为的转变与拓展。针对短视频,如若从其技术所带来的新的行为可能性来分析,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将远不止于将静态图像动态化如此简单。
科技冲击所带来的短视频发展印证了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当科技这位魔法师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又一次挥舞起他的魔杖,与短视频相关的各个领域交汇,无论商业或艺术,必将展现新的形态,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在新型关系中,新技术背景冲击下的传统艺术又将出现哪些可预计的变化?技术是否会倒逼艺术家去创作更加关注技术无法模拟的情绪情感,从而引领又一轮的浪漫主义思潮?或者艺术与新技术终将相互妥协,走向融合?在资本时代,如何界定或平衡创业者与艺术家的身份?法律法规面前,自媒体时代对当前的版权机制又会提出什么诉求?短视频引发的群雄逐鹿的游戏拉开序幕,游戏的规则也将在众玩家的利益争夺和权利维护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和清晰。
(本文作者何为系纽约新当代美术馆孵化器第一位中国籍艺术家、何与呼工作室创始人、咀嚼间创始人,王洋星月为何与呼工作室项目总监、咀嚼间运营总监)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18年·第2期·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