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往往是父母出了问题

妈妈们聊天,内容总是围绕着孩子,互相吐槽着自家孩子的各种缺点。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和劣势,作为父母,最怕的就是被孩子的“缺点”蒙住了双眼。

当你意识到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的时候,往往是父母出了出题。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长课堂上,一个老师拿出一张白纸,纸的中间画上一个小小的黑点,他问在座的家长:

“你们看到了什么?”

家长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

老师又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家长们摇摇头,默不作声。

老师很沮丧,接着说道:“难道你们都没有看到黑点之外的大部分空白吗?”

教育孩子,父母们很容易出现这样一种状态:眼里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如果你问大家,在你眼中孩子有什么缺点?家长几乎都是张嘴就来,比如懒散、磨蹭、爱发脾气…

如果你问孩子有哪些优点的时候,家长大多都会想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教育孩子,就好比那张白纸,上面的黑点就像是孩子的缺点;

很多父母看待孩子,总是盯着他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其他表现良好的地方。

为什么你总盯着孩子的缺点?

孩子没有带着任何错误的观点和缺点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刚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

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如果家长看到了孩子的缺点,那么在父母身上一定是有迹可循。

胡搅蛮缠、暴躁、多动、咬人等孩子出现的这些行为,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我们称之为“偏差行为”。

那么,什么是偏差行为?面对出现偏差行为的孩子,父母又当如何去帮助他们呢?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提出:“孩子受到阻碍的、一致性、可预测的行为和特点叫做“偏差行为”。

怎么理解呢?

我们常说,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才会展现内心的秘密。

当孩子可以安全、自由地和环境互动,他的生理和心理力量就能够融为一体,发展就会畅通无阻。

但是当孩子的学习环境被成人破坏了,到处充满障碍,他的生理和心理力量就不能够协同发展,孩子的整体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延迟。

倘若一个孩子持续的、不断的遭受发展中的障碍,他就会表现出一种一致性的、可预测的行为和特点;

蒙台梭利博士给这种“受到阻碍的、一致性、可预测的行为和特点进行了命名,就叫做“偏差行为”。

由此可见,孩子出现的偏差行为,是受到环境的影响。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成人和环境的不断阻碍,孩子很容易脱离正常化轨道,进而走向偏离,出现偏差行为。

孩子的偏差行为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般行为偏差包括了偏食、厌食、胆小、自卑、晚睡、拖拉、情绪波动大等等。

严重行为偏差包括偷窃、放火、撒谎,恶做剧、打人、伤人……

这些偏差行为,最能引起父母的注意,关注的越多,孩子的问题就看似越多,父母对孩子“缺点”的印象也就更加根深蒂固。

智慧父母,懂得放下对孩子的成见

错误的教育方式只会养出浑身都是“缺点”的孩子,而孩子一旦被父母贴上某种“不好”的标签,就很容易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智慧的父母,会了解孩子产生偏差的原因,懂得放下对孩子的成见。

孩子有了偏差行为,其实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偏离了正常化。

正常化的儿童是什么样子?看下面这张图:

图中央粗而垂直的线条称为“中央线”,这条线表示儿童开始对某些事物特别专注。

一旦儿童开始集中精神,中央线右边的缺陷就会全部消失,只剩下左边的特质,像专注地工作、守纪律,以及对人友善等。

其实,“正常化”就是消除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的不良行为,即消除偏差行为。

使孩子那些隐藏的良好特性显现出来,从而使儿童本来的天性能够发挥的过程。

那么孩子偏差行为产生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

孩子产生偏差行为,在潜意识里,是做给最亲的、近的、爱的人看的,是告诉他们“救救我吧,我不舒服,我很难受”。

可是这个时候,大多数父母偏偏注意不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和发出的求救信号,只是看到了孩子表面行为的异常。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描述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四种心理需求:

寻求关注: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获取权力: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至少不能由你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报复行为:认为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自暴自弃:我觉得不可能有所归属,我选择放弃。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如果一直聚焦在他的问题上,难免会觉得孩子一无是处,哪哪都是毛病。

孩子一切“不听话”的表现背后,都是在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接纳和爱。

正面强化,纠正孩子的偏差行为

孩子偏差行为的背后,都是孩子在呼唤父母正确的爱。

记住一点,偏差行为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孩子成长环境所致。

当孩子出现偏差行为的时候,是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

作为家长要放下成见,心怀期待,不断正面肯定和鼓励,孩子一定会慢慢变得更优秀。

1、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人无完人,何况是一个孩子?我们家长往往用对待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别忘记了孩子终归是孩子。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就别去苛求完美的孩子。

孩子之所以成长,就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不完美。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用爱来接纳,孩子才能够成长。

用爱的情感和行为来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改变。

做父母的,就是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发现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偏差行为加以修正,回归正常化。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美好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2、用欣赏的态度理解孩子

蒙台梭利曾说:“我们要尊重、理解每一位幼儿”。

我们要感受孩子所想,知道孩子所想,懂得孩子所想。

只有将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以一颗孩子的心来看待孩子的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了解孩子、懂得孩子。

因为只有真正意义上懂得了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

何况孩子身上还有太多的可“赏”之处,看到孩子的优点、长处和闪光点,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全没有优点的孩子。

3、给予孩子有意义的工作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莫过于运用工作,使儿童通过“自发的集中工作”,纠正偏差行为,走上正常化的轨道。

儿童若要获得正常发展,他就必须要专注于工作。

为了让儿童正常发展,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需要的工具,即蒙台梭利教具,以满足他的内心和兴趣需要,唤起他在工作上的注意力。

蒙台梭博士指出,蒙氏教具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而一旦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他们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

乐此不疲、不厌其烦,很专注地做完一个工作,再做下一个工作。

依靠兴趣的指引,达到专注工作的程度,孩子们身上那些消极的症状就会一个个地消失。

他们变得有秩序了,被动的、喜欢捣乱的孩子变成了喜欢协助他人的人了。

整洁温馨、富于吸引力的有准备的蒙氏教育环境,无疑是献给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礼物。

最后,希望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

每个孩子的天赋、擅长的事情都不同,各有自己的闪光点。

给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实际情况,接纳孩子真实的模样。

好好爱着他、鼓励他,在爱和肯定里成长的孩子,都会很优秀。

*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loooy.com)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20日 09:17
下一篇 2022年11月20日 09:17

相关推荐